AntiCNN!漢服——我們的時尚拒絕被標籤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馨兒 環球時報.苗馨元

編者按:近日,CNN發表了一篇關於漢服的文章,文章指出:漢服的複興並不是年輕人喜歡那麼簡單,這背後存在著政治性。漢服文化的盛行會削弱中國的民族多樣性,漢服正在消除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而推斷,從漢服在中國的盛行可以看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正在關閉”。CNN文章發表後,引發了網友的強烈不滿和抗議,網友們紛紛指出CNN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夾帶私貨等等。
本文即是一名漢服愛好者對此事進行的回應。


意外的看到一篇名為“Wearingpride: Centuries-old Chinese fashion is making a comeback”的報導,感覺其中對於漢服(華服)的觀點過於片面和偏激。作為一名喜愛漢服已經有快10年光陰的“袍子”(漢服愛好者),面對此事確實有些不吐不快。


在這篇CNN文章的眼裡,漢服的複興被看成了一場陰謀。文章的作者偏激的認為這種自然產生的複古時尚和文化潮流是源自強迫,並帶有政治性的理由。同時偏執的認為“漢服文化的盛行會削弱中國的民族多樣性”、“漢服正在消除少數民族的文化”,同時還做出了奇怪的推斷,認為從漢服在中國的盛行可以看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正在關閉”。這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很明顯,其對於漢服或華服的形成不僅一無所知,而且顯然又是植根於某些人心中對於中華文化乃至於整個東方文化圈的偏見,一如2018年11月,D&G的筷子辱華事件,是站在以西方為中心的文化視角上是對於漢服這一新興的文化赤裸裸的歧視和侮辱。


漢服當然是新興文化。她不僅是源自於歷史過程中自然的文化交流演變形成的具有華夏文化特色的傳統服飾,更是當代中國青年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其時代精神特質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產物。陽春三月約上三五好友穿上漢服去郊外踏青賞春,中秋月上桂花樹下穿上漢服一起賞月品茗,或者是在冬至的屋簷下穿上漢服篆上一爐雪中春信— —漢服給與我們的是一種優雅的生活儀式感和獨特的中華文化享受。這和穿上一襲復古的巴洛克風格舞裙去參加凡爾賽宮的複古晚宴,或者換上一套素雅和服去京都的庭院參加一場花道雅集一樣,都是一場別樣的文化體驗。在一些人眼裡,漢服或許僅僅是“復古”的產物,但在我們眼裡,漢服是優秀的、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她給我們的那一份寧靜和美好,很難找到替代。


即便拋開主觀感受不談,簡單的回歸到時尚的角度出發,但凡對於潮流穿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復古”及“區域文化”不過是常見的時尚潮流元素。以2020年巴黎時裝週louis vuitton主打法式優雅情調、60年代復古名媛風和米蘭時裝週Fendi主打的複古花朵元素及80年代叛逆鏤空設計為例,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服飾元素和時尚潮流。將漢服這種時尚潮流莫名的貼上民族主義甚至是所謂的迫害武器的標籤,顯然是CNN嚴重採取雙重價值標準的輿論產物。憑什麼你的文化和潮流是時尚和審美,而我們的時尚潮流就成為了政治目的的陰謀?其實文化也好,潮流也罷,本就不存在什麼高低貴賤,我們尊敬不同的文化,但也要一定向“文化沙文主義”說不,對於漢服——這一份屬於我們中國青年的文化時尚拒絕被標籤。

其實CNN如果對當代中國足夠了解的話就應該知道,當你看到一個穿著漢服拿著手機戴著耳機,邊看著國漫邊喝茶的中國青年時,你千萬別詫異,因為他還有可能正在聽著“國風音樂”。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不僅喜愛穿漢服,還喜歡看滿屏水墨山水中國風的“國漫”,不僅喜歡中式風格的家居家具,更是一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音樂流派——國風音樂。當《錦鯉抄》《芒種》這樣的歌曲火遍“抖音”、“B站”等青年人聚集網絡平台的時候,當你明白喜愛漢服主體是80、90乃至於00後的時候,你們就應該知道,相對於父輩曾經經歷的自卑和迷茫不同,這一帶代青年人一出生就已經是中國自信的載體。他們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更是奮鬥者。漢服也好,國漫也罷,更或是國風音樂,不過是他們的文化自信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的述說和表達。

(作者:西安工程大學新文創與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研究員、90後生物工程海歸,畢業於伊利諾伊州大學並留美10年、漢服深圳宣傳部副部長馨兒)

編輯:張成遠、卓絲娜

校審:閆光宇

註:本文轉載自 中國歷史研究院.馨兒 環球時報.苗馨元 用於宣傳推廣「漢服」,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意見,敬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