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迎端午,宮裡過佳節

來源: 武夷山閩越漢文化

為了更好引導青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鼓勵培養青年文化人才,在中華傳統端午佳節來臨之際,閩越漢文化的漢服愛好者們相聚"紫禁書院.武夷山分院" ,開展主題為"漢服迎端午,宮裡過佳節"的文化活動,身著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同袍們在講師的帶領下為到場的觀眾們展示傳統禮儀,宋代點茶和端午民俗科普,漢服同袍們還一起動手,親手製作端午主題香囊。

圖片漢服禮儀展示

圖片衣冠之美,禮儀之大圖片

本期活動我們主打的是宋制漢服,模特們在講師狸貓的引領下,身著宋制漢服,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禮儀秀。

從妝容演化到審美變遷,講師和模特們一一為我們講解

圖片民俗展示

圖片宋代點茶圖片

點茶, 千年以前的古老飲茶方式,是古人對茶文化的不同探索和領悟, 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建溪玉餅號無雙,雙井為奴日鑄降。

忽聽松風翻蟹眼,卻疑春雪落寒江。

圖片製作佩幃圖片

佩幃又稱香囊,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在民間,端午節有佩戴香囊的習俗。



圖片端午小百科圖片

               端午節請快樂

      每到端午節,好多人在糾結送祝福是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有人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不能快樂,真的是這樣嗎?

      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屈原死之前人們就過端午,只不過赶巧了他端午投江。不吃粽子也得過端午,不賽龍舟也得過端午,屈原不死也得過端午,懂了嗎?請快樂…

      來都來了,大過節的,我就說說端午節的起源傳說吧,端午節起源有三個故事(當然了,哪個也不是端午的起源),離我們最近的是東漢孝女曹娥,她的父親落水身亡,遺體一直打撈不到,於是她在端午這一天跳入江中,幾天后抱著父親的遺體一起漂浮上來,現在在浙江紹興還有她的廟,她出生的村子也叫曹娥村,跳江的那一段江面也叫曹娥江…

      第二個就是戰國時期的屈原,熱愛祖國卻一再被排擠誹謗,操勞一生卻落得個流放的命運,眼看著楚國首都被攻陷,悲憤交加的他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

      第三個是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他帶領吳國擊敗楚國,打敗越國,結果吳王夫差不聽勸告放過了越王勾踐,還聽信讒言賜死了伍子胥,伍子胥命人挖出自己的眼睛掛在城牆上要看看將來越國怎麼滅吳,這個事情被吳王夫差知道之後,伍子胥的屍體被憤怒的吳王扔入了江中…

     這三個人,或忠或孝,但結局都挺慘,只是他們都恰巧在同一個日子掉進江里而已…

      我們上學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後一次演講》寫聞一多先生為了公義拍案而起,就是聞一多先生考證歷史的時候發現,在江浙一帶,很早就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具他考證這可能和當時這裡生活的越人的一些民俗習慣有關。

      從節氣和氣候來說,端午時節天氣開始濕熱,毒蛇毒蟲小動物們變得活躍,古代人把這樣不舒服的事都歸於"毒",所以有了毒月,毒日,驅五毒的說法,人們在這一天用艾草,菖蒲放在家中,或者燒水洗澡,要么就用它們做成大老虎和香囊,都是為了驅災辟邪。

      所以端午節就是個傳統節日,就像寒食節自古就有人們卻非要把它往介子推身上推一樣,端午節也被我們潛意識的往屈原身上推了又推,所以安康還是快樂根本就不是問題,而有趣的是,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塊土地叫做“安康”,後來被秦國奪走了,要是在端午這一天你跟楚國人提安康,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屈原老先生聽了也得生氣呀!

      所以,端午節,請快樂吧!

媒體報導:

特別鳴謝:閩北日報,今日中國周刊,百度新聞,武夷微發布對本次活動的報導。

特別鳴謝:紫禁書院·武夷山分院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註:本文轉載自  武夷山閩越漢文化 用於宣傳推廣「漢服」,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意見,敬請聯系。